栏目导航
科研攻关准星瞄着训练场难题(强军路上)
来源:开云官方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8-31 09:01:10
在我军科技战线,不仅有研究高精尖技术的科研专家,还有成千上万扎根基层一线集团军某防化团女高级工程师王忠就是这里面一个代表。她扎根基层23年,不仅取得1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而且每一项成果都直接作用于战斗力。
作为当时稀缺的专业人才,她原本有留校任教、去科研院所等“更好的”机会,可王忠却铁了心。
一切为了爱情。王忠坦言,最初选择是因自己的恋人,早她一年毕业的师兄分配到了这个团。
“基层单位很苦,不适合女。”一听说女朋友想要来团里工作,王忠的男友极力反对。从首都北京来到基层一线部队,严格的管理、枯燥的生活,让王忠的内心出现了“水土不服”。更让她痛苦的是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老人一直盼望着她能回到北京,照顾母亲。
“不是没想过离开,但心里总觉得舍不得。这里条件虽然差,却有着最火热的生活、最可爱的战士。”王忠最终选择把母亲接到了单位,继续坚守岗位。
2004年,一次专业学术会议,首次参会的王忠见到10多位大学同学。同窗相聚,难免互道衷肠。而这些在大机关和科研院所的同学,话里话外都满含惋惜“基层搞科研太难了”“获奖是天方夜谭”“成长进步受限”。
“去科研院所成长进步空间是大了,却离基层的土壤远了!”对此,王忠有自己的看法。她所在的技术干部工作站,出门不到300米就是防化训练场。在那里,她看到了太多官兵因为装备落后而吃的“苦头”,她清楚基层最要说明,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最有助于战斗力。这次相聚也让王忠决心,一定要在基层干出个名堂。23年来,王忠有过多次转岗和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可她始终没有离开技术干部工作站半步。
“科研工作枯燥而又艰辛,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王忠来到团里时,团里刚刚列装了近20种新型防化装备,这些装备的工作原理、构造组成、操作方法与老装备有很大不同,不少官兵在训练中出现了畏难情绪。她了解情况后,广泛收集资料,虚心向厂家和科研院所的教授请教。有时,实在找不到熟悉的人,她就找自己的同学帮助介绍科研院所的专家,归纳梳理出简单易懂的操作原理和维修技巧,每次都能受到官兵的拍手称赞。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逐渐认可了王忠,纷纷让她协助一些项目的革新工作。厚积而薄发。此后,王忠的科研革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2015年7月,王忠和她的“烟幕保障行动实战化评估系统”项目组从北京捧回了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全军唯一一个由基层单位自主研发的二等奖项目。这一个项目宣告烟幕保障行动实战化训练自主对抗、量化评估时代的到来。
载誉归来,王忠却表示:搞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我们研究攻关的准星应该瞄准官兵训练场上的难题。
有一次,王忠发现一辆某型侦察车车载侦毒器完全处于未启用状态。官兵为什么不用?后来她了解到,该型侦察车的车载侦毒器不仅没有割管器材,而且探头插管十分艰难,很容易折断划破防毒手套,导致人员染毒。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忠带领有关人员立即着手研究改进。经过几个月的探索,她从手上膛的原理得到启发,制作了旋转式探头和专门放置侦毒管的装置,并安装了刻刀和顶针,大幅度的提升了作业效率,不仅博得一片称赞声,还拿下了当年的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受她革新成果影响,该车生产厂商专门派人来团找王忠购买专利,对该车型的车载侦毒器进行了改进。
巡查装备中,王忠还发现官兵对执行过实毒作业的防毒面具心存余悸,特别是对其滤毒罐的防毒能力不放心,造成很多仍有滤毒能力的滤毒罐闲置。于是,她下决心研制滤毒罐防毒能力快速检测仪。为了试验检测仪的防毒能力,她多次冒着危险,用对人体伤害极大的刺激剂氯化苦做试验。试用了110多个滤毒罐后,她的“滤毒罐快速除湿与检测装置”走出了实验室。